在平凉泾川县,每年春节都会举行社火。当地百姓最喜爱的就是社火里面的“春官说诗”,春官诗是社火队的“魂”,“春官”们与社火队伍同行,头戴黑礼帽,身穿黑长衫,披红挂彩,手拿扇子,见什么说什么,走到哪里说到哪里。说物、说景、说事、说人……
在锣鼓声中,在秧歌、高跷、高抬表演队伍的伴随下,春官们或歌唱好政策,或夸赞平凉名胜古迹,或讴歌时代新风,或反映社会发展状况等。最拿手的就是祝福、赞扬、答谢。为了营造气氛,他们还有意编一些幽默风趣或讽刺的句子,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口头文学艺术。
在每年走街串巷的社火队中,“春官”们不仅丰富了社火的内容,还为新春佳节增添了热闹气氛。春官诗即兴而作,表现题材丰富、诙谐有趣。
“春官”在上古时代,是一个官职的名称(即宗伯,颛顼氏时的五官之一,“春官”以大宗伯为长官),掌理礼制、祭祀、历法等事务。相传远古时期,人们不知道按气候节令来种庄稼,常常有种无收,于是管天管地的“三皇爷”及“五帝”十分着急,他们便骑一头耕牛下到人间,向先民们宣传气象知识和种田的技术,年年如此,便形成了后来的“春官说春”习俗。
据说在唐朝初年,皇帝为了能够使百姓田地种好,专门封了“春官”,让他们到各地各户去送“节气表”。“春官”们认为既然去乡村送表,也该顺便说些吉利话,便慢慢兴起“说春”之俗。农民见“春官”远路而来,便笑逐颜开地进行说唱表演,以礼相待。
随着时代的变迁,春官说诗在全国很多地方已销声匿迹,但在甘肃,由于这种形式很受百姓欢迎,所以每年开春的时候,老百姓就把春官这一形式,移到了社火中。“春官说诗”成为甘肃陇东地区的一种民间口头文学,已有300多年的历史。
“春官”分两种:一种是随社火走的“春官”;一种是两人一组走街串巷的艺人。说诗的春官多是中老年男性,也有女性(很少见),他们朴实厚道,又善言辞。春官发现自己想要说唱的事或对象后,要在很短的时间内组织好语言,想出至少四句诗,并且要押韵,又要切合场景,在几十秒的时间内完成表述。他们也会积累一些套词,留头换尾,以备临时救场。
“春官说诗”中逐渐形成了一个规则就是:“晦涩怪僻者劣、令人费解者劣、洋腔洋调者劣、书本语言者劣、凑腔脱韵者劣、咬字不清者劣、声低音小者劣。”其语言特色为词句通俗易懂,一听即明,乡土气息浓郁、口语化、生活化、合辙押韵、口齿清晰、声音洪亮。在社火表演中,春官们说一句锣鼓敲一次,特别富有节奏感。
从起初的春官劝农,传播农业知识到现在结合时代特征的诗歌。有的高雅,有的通俗,真实地记录了社会发展的轨迹。社火因为有了春官而格外有趣。2011年,平凉“春官说诗”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。